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动态 > 正文内容

环球看点!对当前行情的判断及我近期的投资思考

先说媒体上沸沸扬扬的债基“大跌”新闻。


(资料图片)

债券基金最近跌幅较大不假,而且是今年以来最大一段下跌,但“大跌”言过其实。

债券基金下跌最为厉害的时段为10月31日至11月16日,我用Choice拉了下数据,这13个交易日中,全部3323只纯债基金平均跌幅0.54%,跌幅中位数0.57%;同期中长债基平均跌幅0.60%,跌幅中位数0.70%;短债债基平均跌幅和中位数都是0.31%。

分享一组从2013年以来纯债基金指数(990016通达信宏观指标)每年的最大回撤数据:

3.14、1.39、1.05、2.81、0.54、0.44、0.32、2.04、0.27、0.79。

0.79是今年截至11月18日的最大回撤,这个数据在近十年中排名第六,连近十年的平均数都还没达到。

这个整体跌幅其实并不大,但为什么人们的感受会比较强烈呢?

首先是心理预期,纯债基金的个人投资者普遍风险偏好不高,对债基的波动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其实纯债基金中波动最小的短债也会有亏损的年份,比如2011年短期纯债型基金指数就下跌了3.25%,想获得比货币基金稍高的回报,就得准备面对短时的波动和亏损。

其次,此次跌幅最大的几只产品下跌超过了4%,加上媒体的渲染,造成了一定的恐慌。因为这么大的跌幅很可能是持有的信用债暴雷了,因为10月31日至11月16日我国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仅上升了20个基点(0.2个百分点),久期长达十年的债券理论回撤也只可能有2%左右,久期解释不了这么高的跌幅。

但这段时间跌幅超过4%的纯债基金仅6只,如果AC份额合并其实只有3只,在全部3000多只纯债基金中差不多是千里挑一,完全没有代表性。

债券基金会不会就此进入熊市呢?

我认为不大可能。

我们来看此次债券下跌的主要原因。

表面的现象是,十年期国债收益率自2022年10月31日的低点2.65一路上升到了11月16日的高点2.848,13个交易日几乎是单边上涨了20个基点。

这里的直接原因肯定是债券的卖出力量大于买入力量导致的。

债券价格跌了,票面利率不变,收益率(资金价格)自然也就涨上去了。

这个时间段对应着什么较为重大的事件呢?就是防疫20条。

我认为防疫20条让人们对经济复苏预期增强,从而导致风险偏好增加,要么之前不敢要的贷款大家争着要了,要么卖债买股,这直接推升了市场上的资金价格(利率),当然也导致了债券价格的下跌。

当然市场的短期价格涨跌一定也有情绪的成份,大家看到债券价格跌了,出于避险需求卖出债券资产,从而也加剧了债券市场的短期跌势。

这种下跌会不会形成一个较长期的趋势呢?

如果要形成长期下跌趋势,前提是现在的利率水平(资金价格)到底了,之后利率一路上升。

这种可能性几乎不存在。

因为目前的经济状况不支持利率水平持续走高,经济复苏还得靠一定程度的货币宽松加持。

有经验的投资者都知道,只有紧货币+宽信用的环境,才会“造就”趋势性的债券熊市。

虽然10月份社融数据实际上还看不到宽信用出现,但复苏预期一定会导致宽信用的出现。

但是,当前或短期内可能出现紧货币吗?答案是不可能,当前的经济环境不支持。

这不,17日,人民银行就发布消息称,为维护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充裕,当天央行以利率招标方式开展1320亿元7天期逆回购操作。由于当天有90亿元7天期逆回购到期,央行单日实现净投放1230亿元。

所以未来宽货币+宽信用持续一段时间的可能性最大,债券不可能就此进入熊市,大概率会是一种震荡行情。

今年这种股市行情,我是不会重点去关注债券基金的,因为更应该配置权益资产,事实上我基本上也把可以动用的闲钱都配置在权益资产上了。

但今年股市的大跌,也让偏乐观的我去考虑配置债券基金的事,但不是现在,未来在股市一片祥和乐观的时候,我一定会把四到五成的权益资产转换到债券基金上面。

再把重点转到股市。

前面提到,防疫20条增加了人们的复苏预期,事实上也是10月底股市触底的最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也看到,近两周股市走得比较犹豫,但周成交额依然保持在4万亿元以上的水平。

周成交额4万亿元以上是什么水平呢?上次触底反弹的5月份至6月初,周成交额几乎都是4万亿元以下,只有到了此后才逐步放大到4-5万亿元水平。

所以现在的成交额至少表明,市场信心确实得到了一定的恢复。

不利的局面是,各地散发疫情又可能拖慢经济复苏脚步。

所以现在进入了宽信用和经济复苏的验证期,这也是股市走得犹豫的主要原因。

疫情防控形势完全明朗化还需要时间,所以除非有突发的重大利好,未来的两三个月股市维持震荡的可能性较大,而且不能完全排除继续寻底的可能。

但经济复苏和宽信用一定会到来,只是或迟或早的事。

一旦形势明朗,股市涨起来可能会很快,甚至比五六月份都来得还快。

中概互联和恒生互联11月1日以来不到三周时间里涨幅都超过了30%,恒生指数涨幅超过20%,跌得越狠,弹起来就越猛。

这确实也挺鼓舞人心的。

一旦宽货币+宽信用周期来临,经济复苏形势得以稳固,加上2022年经济基数较低,2023年GDP增长数据很有可能会超预期。

一轮新的上涨(牛市)可能就会就此展开……

这样的局面,想想都挺美的……

人总要有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美好愿景,乐观和希望也才能让人去努力,并享受这个努力的过程。

我虽然做这样的展望,但即便2023年股市再震荡一年我应该也不会失落。

说到底,经过自己努力能改变的东西就尽量按自己的想法努力去改变,自己努力也改变不了的东西,只能坦然接受。

我在9月30日因为股市连跌几天将10月份的增量资金提前买掉了。

进入11月份股市反弹我又选择将11月份增量资金暂时留着。

碰到大跌或连跌,我又把之前留着的现金换成权益基金。

从纯粹获取收益的角度,好像意义不太大。但从坚持投资、获得更好心理感受的角度,我觉得挺有意义。

上涨赚收益,下跌赚筹码。这个问题想透了,其实长期投资可以做到在涨涨跌跌中完全没有心理负担。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正好看到了一条推送公告,持仓中的基金经理袁芳离任。

其实袁芳离职的传闻应该超过一年了吧?我自己是有心理准备的,当时听到这样的传闻也并没有当回事,因为我是“摊大饼”式的配置,袁芳的基金在我全部基金投资中大约10个左右百分点。加上工银并不缺人才,换个人也许并不是什么坏事。

如今尘埃落定,工银圆兴由鄢耀接任,工银文体产业由修世宇接手。

接手圆兴的基金经理鄢耀实力不弱,因此我持仓的工银圆兴暂时不动,继续持有。

有点意外的是,袁芳的代表作工银文体产业由修世宇接手,这个修世宇之前管理基金的时间不长、没有连续性,而且业绩统计终点要么在2018年、要么在目前,当然回报都是负值。

总之修世宇好像没有出彩的、拿得出手的资历。唯一可以说道的就是,修世宇目前担任工银研究部总监。

本来研究员转岗基金经理是正常的,而且也有研究员转岗基金经理后跑出黑马的,比如刘畅畅。修世宇有这个实力吗?不得而知。

工银为什么让他接手袁芳的代表作呢?似乎杜洋或鄢耀更合适啊。

想不明白。我持有工银文体产业也就是5%的仓位,暂时不动吧,继续观察一下。

之前华安基金崔莹离任,我手上的基金华安逆向策略和华安沪港深外延增长混合都没动。

易方达林森离任后,我持有的易方达安心回馈也没动。

从这几只基金后续表现来看,结果好像也不差。

由于薪酬等限制,明星公募基金经理离任之后可能会是常态。

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三五年。

其实顶着明星基金经理光环,能够持续创造佳绩的几乎没有。

相反,追着明星光环买基金,收获“一地鸡毛”的比比皆是。

没有期待,也就没有失落。

拉长时间看,名校毕业,有进取心,心理素质过硬的基金经理,最后的回报可能都差不多。

所以我应对基金经理离任的办法:

一是摊大饼,让每一位持仓的基金经理都无足轻重。

二是尽量买大公司的基金,因为大公司人才储备充足,明星离任正好给有想法有能力的人腾地呢。

本文所有观点和涉及到的基金不构成投资建议,只是我自己思考和实践的一个真实记录,据此入市投资,风险自担。

#雪球星计划公募达人#@雪球创作者中心@雪球创作者中心@ETF星推官@雪球基金

本文由懒人养基 首发,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严禁转载。欢迎朋友们转发朋友圈。

更多往期精华文章请点击:

【懒人养基雪球专栏文章目录】

关键词:

标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