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专家专栏 > 正文内容

滥用“悲情营销”须付出代价

据5月9日《北京青年报》报道,近日,山西临猗县政府发布的针对“临猗苹果滞销”不当营销方式的声明称,多个电商发布“临猗苹果滞销”的营销策划,利用打“悲情牌”营销临猗苹果,给当地果业品牌形象造成严重影响,内容有诸多夸大失实之处。还有多个商家以“苹果滞销”“鲜笋滞销”“菠萝滞销”等为由头售卖商品,使用同一名老人的照片作为宣传图,该老人也被戏称为“滞销大爷”。

凡是有同情心的人,看到各种水果或蔬菜滞销,农民心急如焚、欲哭无泪的“报道”后,都会心生悲悯,进而花钱甚至花高价购买这些质量并不好的“滞销果蔬”。部分商家的“悲情营销”策划被曝光后,无疑会让很多人感到被愚弄和欺骗了。而这种“悲情营销”伤害的不止善心和慈善环境,更涉嫌虚假宣传。

据报道,“悲情营销”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营销方式,其主要目的在于通过打“悲情牌”让消费者产生信任,进而购买某种产品。市场经济讲究诚实守信,任何营销方式都不能隐瞒真相或者夸大事实。以摆拍方式制造假象,编故事,使用同一个老人的照片,不仅有违商业伦理,而且涉嫌侵犯当事人的肖像权。

须知,公众的善心和善行经不起折腾与欺骗,“悲情面纱”一旦被揭穿,必然会招致憎恶和反感。这种精心包装的“悲情营销”与屡被曝光的骗捐没有本质区别,都是用装可怜来博取同情,进而赚取钱财。恶意透支公众同情心,只会加剧社会冷漠,让人们在“狼来了”的心理作用下不再轻易伸出援手。

此外,“悲情营销”已经涉嫌虚假广告和虚假宣传。根据广告法等规定,广告不得含有虚假或者引人误解的内容,不得欺骗、误导消费者,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背良好社会风尚。这些“不得”,“悲情营销”几乎都干了。

在“滞销”策划蒙蔽下,消费者往往不会太计较价格的高低和商品的好坏,也不会以差评或退货来为难本就“欲哭无泪”的弱势农民。而且,本来质量很好很畅销的产品被包装成“滞销”,也会让人们对这个地方的品牌形象和产业发展产生怀疑,进而影响当地长远发展和收益。

现代社会和市场经济强调诚实信用和守法经营,滥用“悲情营销”的套路必须受到查处和惩戒,电商平台也应尽到相关的审核、审查责任,及时删除、下架这些充满套路的营销。让消费者享有规范有序的消费环境,而不是动辄掉入商家设置的陷阱。

关键词: 代价

标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