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金融课堂 > 正文内容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净利下滑超七成 线上线下两手抓的新思路

消费金融行业持续洗牌。业绩坐席更迭之下,不经意间冲出的“黑马”引人关注,而掉队的玩家也总能让人唏嘘不已。

2022年上半年出现了两家净利下滑超七成的“难兄难弟”。增收不增利、总资产小幅下滑,成为中银消费金融与中邮消费金融共同的标签。出于合规和风险考虑,两家机构不约而同地调产品、降利率,而迎合用户需求的代价便是利润率的暂时下滑。

同样的国有大行股东背景,同样的起身于线下渠道,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在发展的路上存在诸多相似之处。而在消费金融行业日趋激烈的竞争之下,两家机构也齐齐转换了新思路——线上线下两手抓,并调整产品布局。

而在谋求线上线下融合的转型路上,绕不开的是两家机构缺乏流量入口的现实情况。

超出预期净利下滑超七成

2022年上半年,按照净利润排位,消费金融行业“吸金”排位赛中,前五名又换了座次。

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在报告期内双双掉队。其中,中邮消费金融上半年营业收入为29.43亿元,同比增长18.34%,上年同期为24.87亿元;净利润同比下滑75.85%至1.91亿元,上年同期净利润为7.91亿元。

而就在2021年上半年,中邮消费金融还是净利润同比增速最高的消费金融机构。凭借高达1512.2%的同比增速,中邮消费金融净利润在上年同期跻身三甲。

中银消费金融2022年上半年营业收入为31.4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23.48亿元同比增速为33.7%;净利润为1.36亿元,相较上年同期的5.32亿元同比下滑74.5%。

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在2022年上半年的业绩表现,不少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士表示净利下降超出了预期。而在近20余家披露了上半年净利润数据的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是为数不多的净利润同比下滑的机构,也为唯二的两家净利润下滑幅度超过七成的机构。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的资产规模,在报告期内也同样出现下滑。截至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资产总额525.66亿元,较2021年末的543.26亿元下滑3.2%;净资产79.98亿元,上年末为78.62亿元,小幅增长1.73%。

同期,中邮消费金融总资产435.14亿元,净资产51.35亿元,上年末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4.22亿元、49.45亿元,前者下滑幅度为2.04%,后者则增长了3.84%。

在北京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智能社会治理研究中心研究员王鹏看来,消费金融隶属于金融业务条线,但业绩发展又得益于消费水平提高。2022年上半年经济面临下行压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用户消费的积极性。另外,中邮消费金融与中银消费金融依靠银行股东,线下业务在疫情环境下发展不确定性更强。

针对上半年公司业绩出现下滑的原因,中邮消费金融在采访中未作出正面回应,仅提到公司压降贷款利率,降低客户贷款成本。上半年新发放贷款综合定价同比下降1.41个百分点,持续压降利率;为1.9万名客户提供了专项息费减免、账单平移、信贷支持计划和调解服务等金融纾困政策,减免息费4900余万元。

中银消费金融则回应北京商报记者称,2022年以来,受疫情影响,外部形势波动加剧,消费客群的就业收入与还款能力受到冲击。另在报告期内,中银消费金融对受疫情影响的近3万名客户推出息费减免、延期还款、征信保护等纾困解难服务。

调场景降利率压低利润率

过去的几年间,消费金融行业不断涌入新玩家,教育、医美、装修、旅游等多个消费场景中都曾出现过消费金融机构的身影,也在口碑、用户体验方面造成了不同的影响。

图片来源:中银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行业不断变迁,也是从业机构不断调整的过程。9月6日,北京商报记者注意到,根据中银消费金融官网,公司目前产品主要有抵押消费贷款、信用消费贷款两大类,前者下设产品“新易贷-乐享贷”,后者下设产品“好客贷”与“新易贷-信用贷”。相关产品利率上限均收至24%以内。

此前中银消费金融主要针对教育场景,设置的“交易分期消费贷款”(包括教育云分期、技能云分期)产品,已经不见踪影。

此外,中银消费金融旗下“新易贷-乐享贷”主打线下房抵贷,贷款年利率区间为15.4%-23%,申请用户需要持有所在地房产方可申请。而在中邮消费金融产品中,也有业主贷这一与房产相关的设置,年化利率定价范围为14.04%-23.76%,申请用户需要有未结清且正常还款的房贷。

图片来源:中邮消费金融

“新易贷-乐享贷”要求用户线下面签,往往需要经历多重资质审核。北京商报记者实测发现,中邮消费金融业主贷可以通过线上渠道申请。中邮消费金融剩余的循环贷、极速贷、加邮贷等利率各有不同。

与线上具有小额、高频特点的信用贷款产品相比,线下抵押消费贷款的特性恰好相反。“用户已经开始进行资产抵押了,自然是需要更大额的资金进行周转。”有研究人士指出。

但这也同样意味着更长的账目周期和更高的逾期风险。消费金融行业从业人员张琪(化名)坦言称,房抵贷业务注重人力成本,如果出现风险事件,后期房产变现处置的周期流程较长,也需要消费金融机构消耗更多的精力进行后续处置。而“业主贷”这类产品,还是通过还贷水平进行授信。

更早一点,中邮消费金融调整线上线下贷款产品的消息时有传出。而2022年以来,中邮消费金融将重点放在了调整贷款利率和服务客群上,多位受访用户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中邮消费金融近期在产品布局方面未有明显变化。

9月5日,中邮消费金融披露了自营贷款业务定价及收费项目公告,这也是中邮消费金融年内第三次调整贷款利率。信息显示,中邮消费金融循环额度产品的利率调整为7.2%-23.76%,非循环额度产品(一次性额度)的利率调整为7.2%-23.76%,最初两项产品利率下限为14.04%。

图片来源:中邮消费金融官网

“调整产品和贷款利率,不仅仅是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表现,更多的还是为了后续的长期发展。对于长期有贷款需求的用户而言,利率是第一考量因素。当前银行在调降个人消费信贷利率,消费金融行业也在压降利率,用户自然会选择利率更低的机构。贷款产品也要根据市场发展进行优化。”张琪介绍道。

对于两家机构调整业务的考量因素和对业绩的影响,北京商报记者也向两家机构进行了解。中银消费金融解释道,为了提高用户体验,优化申请流程,中银消费金融做了产品谱系升级,用新易贷一个产品代替原有相对分散的客群定义产品。交易分期消费贷则是考虑到经济环境、国家相关行业政策调整等因素,对消费分期的行业与合作机构进行重新调整和规划,目前正处于调整过程中。

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也提到,相关机构对于业务的调整,主要是出于合规性和风险性的综合考虑。教培大整顿的背景下,教育分期产品需求下降也是大势所趋。调降贷款产品利率也是为了用户进一步扩大贷款需求。这些举措反应在业绩上,都客观上压低了消费金融机构的利润率。

股东之外,发力外部获客

两家消费金融机构中,中银消费金融成立于2010年6月,是全国范围内首批试点的四家消费金融机构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中国银行;中邮消费金融成立于2015年11月,是2013年9月原银监会宣布扩大消费金融公司试点范围后,首批获批开业的消费金融公司之一,公司控股股东为邮储银行。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已设立27家区域中心,线下线上业务覆盖全国约400个城市、900个县域。中邮消费金融也在全国16个省(市)设立省级营销中心,依托母行网点广泛发力。

而在消费金融行业10余年的发展历程里,均起身于线下业务的两家机构,在互联网的冲击下均未能守住先发优势。

“主要还是竞争实在太激烈了,后续入局消费金融行业的玩家中,带着互联网、产业基因。还有部分城商行,在渠道布局以及扩张方面的确具备突出优势。即便本质上都是下沉的贷款业务,但各机构主打客群也有所不同,在资产质量方面也会形成差异。”张琪向北京商报记者介绍称。

这也让两家消费金融公司加快了转型步伐。在2022年上半年的财报中,中银消费金融首次对外披露了线上贷款占比。2022年6月末,中银消费金融贷款余额533亿元,同比增幅近40%;线上贷款余额占比达到42%,较上年末提升7个百分点,数字化转型成效明显。

对于取得这一成绩的原因,中银消费金融指出,主要在于加快了增长性与支持性运营、数字化与智能化风控、新一代科技系统的建设,持续提升风控能力,提高获客质量。未来,将稳步推进产品优化和开放获客,通过数字化转型加大信贷投放规模。围绕外部市场形势,加强与优质互联网头部平台的合作,加大消费类信贷投放力度,提高客户消费金融服务覆盖面。

“线上线下联动,线上为主、互联网+线下创新”,是中邮消费金融在发行ABS时指出的发展模式。对于下一步发展规划,中邮消费金融也回应称将以科技创新为驱动力,加大关于提升服务质量、保护消费者权益等方面的探索。

不过,盘和林直言,线上化融合转型方面,两家机构都缺乏流量入口,这是“硬伤”。通过与互联网巨头展开流量合作带来的流量,缺乏内生性,往往难以长期维系。

“转型的过程一定是稳而慢的。对于两家消费金融机构而言,配置的大行股东资源和管理团队是最重要的优势。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过度依靠股东方是行不通的,外部渠道获客也不容忽视。应该通过更多元化的渠道,及时调整战略和架构,与股东方做好有效衔接。”王鹏如是说道。(记者 廖蒙)

关键词: 消金业绩 中银消费金融 中邮消费金融 消费金融机构净利下滑

标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