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私募 > 正文内容

在百亿私募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 从员工视角走进星石投资

随着居民财富不断涌入权益市场,百亿私募数量不断扩容。截至2022年8月18日,国内百亿私募数量达到110家,一批批新锐百亿私募陆续进入大众视野。

对于百亿私募来说,规模效应下资金优势愈发明显,在招揽人才、策略迭代、投研升级方面都颇具优势,吸引了大量的优秀人才,百亿私募同样也需要优秀人才夯实基础。据私募排排网最新统计数据,百亿私募登记的全职员工为4232人,其中7家百亿私募的员工人数超过了100人。

除了业绩之外,私募排排网同样关注百亿私募人才发展、激励机制等软实力。今天起,私募排排网特推出#在百亿私募工作是一种什么体验#系列文章,从员工视角走进百亿私募。

星石投资以98人员工人数,位列股票类百亿私募第三名。本期,我们一起走进百亿主观多头私募——星石投资。

星石投资基金经理_投资感悟

加入星石投资的数载,我从基金研究员起,一步步做到基金经理。我很清楚地明白,想要快速适应和胜任一个职位,完成职位的转换,须对职位的共性和特性有深入的思考——前瞻在各个行业中都显得尤为重要。从研究到投资,我仍感到任重道远,在工作的同时也在不断学习。

对于自己的职业,我有着朴素但一贯秉持的理念——研究是投资的基础。研究相较于投资而言简单许多,它的环境更加纯粹,只需关注研究本身。相应地,能不能在研究中抽象出一些研究方法和具有脉络性的逻辑,它既需要专注,也需要足够锐利的眼光。专注一件事情,抓住行业的发展趋势,竞争格局,将关注度有机地分配到相关领域的优质公司中去,着重观察公司的业务结构和成长逻辑,基于以上的分析做出财务模型给出估值。

相比之下,投资受到更多外在和内在的因素影响,除了要了解投资的公司以外,更多的考验在于如何抉择——投资考验了基金经理的专业素质和自我的调节能力。明确了这些朴素的框架认知,让我在工作的过程中有的放矢,节省了很多精力。

在进行基金经理工作的过程中,面对研究员推荐的众多行业和公司,如何选择标的,如何配置仓位,何时买入,何时卖出,这些操作看似简单,实际上是需要反复思考,不断进行心理博弈的。

我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当研究员给我推荐了某一只股票,这个时候它可能已经涨了很多了,这个时候要考虑是否继续买入,实际上是需要反复思考的。

首先,我需要分析研究员研究的各种假设是否合理,或者说是否因为考虑的偏颇与疏漏造成与实际情况的偏离。其次就是需要判断这个股价它已经反映了多少预期,对于研究的逻辑是否已充分演绎。这更像是艺术而非科学,因为预期是没有办法量化的,只能基于基金经理对市场和个股的判断。

也有另外一种情况:对于自己研究的股票或研究员推荐的股票,当下它的股价在不断回调,基金经理很容易对研究产生质疑,不敢买入或不敢重仓买入,只有少数优秀的基金经理能基于卓越的研究才能有魄力大手笔地买入,而这也是取得超额收益的关键所在。

当然,与投资理念相契合的,是足够宽裕的工作环境。很多时候我会想,如果没有进入星石,还能否做到今天的成绩。

我刚做投资不久,就遇到了一道不易越过的坎——刚开始管钱的第一个月,我管理的组合净值下跌了,我和其他基金经理的差距被霎时拉开,那一段时间我连续失眠了许多个日夜,甚至几次做梦的时候,也会突然梦到自己的股票下跌,然后惊出一身冷汗。

我按下惶恐的心绪,开始反思,最主要的原因还是我的投资思路出现了问题,因为我做的一些左侧投资,基于一些静态思维算出某某公司的估值已经很低,认为有足够的安全边际就买入了,但是在趋势向下的时候,残酷的市场会告诉你什么叫更低,不断地去突破你所理解的估值下限。事实证明,市场也是对的,因为在趋势向下的时候,公司的盈利下调之后估值反而不便宜。

这个过程中,我及时调整我自己的心态,纠正自己的错误,果断抛掉了那几只股票。事实证明我的决策是对的——那几只股票后期依然继续下跌不少。同时我买入一些趋势好的、估值合理或便宜的股票,并在2018年年初市场大跌的时候,果断地去加仓,最终我的组合的净值追了上来。

诚然,一年投资组合的业绩并不能说明什么,我真正想表达的,是公司的领导在我非常困难的时候,没有给我太大的压力,让我有充裕的空间,不断地学习和成长。有时,我们只是需要时间去调整自己的状态,而环境的因素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到人的心态,让我能在没有太多外界压力的情况下调整自己的状态,现在回想起来,仍觉得是一件十分幸运的事,这份幸运却绝不是偶然,而是在星石投研体系的培养下的必然。

我们的投资理念就是赚取优秀企业成长的钱,而不是去炒概念挣市场博弈的钱。正是在这样的投资风格的影响下,在这种体系的培养下,我认为从一开始我的投资思路走的就是一条正路,很少受到炒概念影响,每天面对市场的涨跌,市场难以琢磨的时候心态也比较平和,从长远看,我认为我的投资思路一定会经历一个从简单到复杂,再回归到简单的一个过程,这是一个漫长的修炼之路。

我再来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投研体系,我们是多基金经理共同打磨一个股票投资策略。资金根据每个基金经理的级别和投资范围,按比例划分。而投资范围的扩大,管理比例的提高,就像打游戏升级一样,每位基金经理只有持续的、优秀的业绩表现,才能够不断的去扩大投资范围,扩大投资比例。

这样的好处在于降低了组合的风险,保证划分给每个人的资金规模是在他的投资能力范围之内的:优秀的人才能够不断地扩大自己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表现一般的人有可能会被淘汰。由此形成了一套自我净化的良性机制,保证整个组合是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管理。

通过统一的投资方法和有价值观导向的机制(分享交流、报告撰写打分文化),打造出严谨、求实、合作、分享的工程师文化,为投研系统运行提供无形的润滑剂,助力投资方法高效的执行。在星石,这种文化已经形成了肌肉记忆,最终能不断拓展每个人的能力圈,形成知识的复利,进而追求持续稳定的优秀。

此外,我们还有科学的考核机制确保研究成果充分共享。基金经理投资业绩的考核并不是内部排名,而是战胜各自的基准。换句话说是基金经理之间的竞争外向而非内卷。对基金经理不仅考核自己组合的业绩,还要考核对整体大组合的研究贡献。研究成果一旦被其他基金经理采纳,将实现投资贡献的杠杆效应和复利效应,10位身经百战的优秀基金经理定期投票表决,让好标的不错失被发现和重仓的机会,共识共振;而差标的也更小的机率被关注或者被重仓,提升整体投资组合的胜率和稳定性,力争每一轮行情来临前,都能及时布局和抓住投资机会。

还有从组织上来看,我们投研内部有大量的时间进行交流。而且这个交流是很充分的,在研究方面其实所有人都是平级的,无论是江总、基金经理还是研究员,我们都会自主研究、相互交流分享,如果某一位研究的成果被认可并确实为业绩做了很大贡献,投资贡献奖也是很有驱动力的,所以其实我们都是在扎根研究,不断为投资助力。

在投研团队的搭建上来讲,我们星石是私募业内典型的自主培养机制,星石的投研应届生成长路径都是一样的,形成了完善的“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行业基金经理→类别基金经理→全行业基金经理”的梯队培养机制。每个研究员都有可能最终成长为基金经理,而通过这种路径成长起来的基金经理都有深厚的行业研究经验作为基础。如此一来,对个人而言能够不断提升自身的投研能力,进化投资方法;对我们40人左右的投研团队而言能够实现全行业深度覆盖研究,不断拓展投研能力的边界,为追求持续优秀的投资表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开始的时候,年轻的基金经理只能投他熟悉的行业,最开始管理比例很低,保证在他的投资能力范围之内,随着覆盖范围的扩大和优秀的业绩表现,逐步扩大他的投资范围和管理规模,保证每个基金经理都扎实地成长起来,而我自己就是这么成长起来的。

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这套培养机制的好处——最开始,我的投资范围只在我研究员时代覆盖的电子和新能源行业。这些行业我都非常熟悉,投资起来驾轻就熟,业绩表现较好,随后扩大到了计算机和传媒等行业,自己的认知范围也逐步扩大了。

星石成立15年了,经历了市场的大起大落、行业的数轮洗牌,我只是有幸参与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我深知投资之路漫长且艰难,能够跑到终点的才有可能成为赢家,只有在困难和磨砺中不断追求自我突破,才有可能化茧成蝶、行稳致远。因此,星石不管是组建近40人的业界豪华投研团队,还是转型为业界少有的多基金经理团队制,抑或是投资框架不断地进化和迭代,我们唯一的目标就是依靠团队的力量,将长期向上的净值曲线画得足够长。

公司介绍:

作为国内最早成立的阳光私募公司之一,北京市星石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成立于2007年,2015年成为国内首批百亿证券私募。星石投资成立十五年来,始终坚持以投资者长期利益最大化为导向,追求持续稳定的优秀。目前公司员工人数近百人,构建了投资研究、市场服务、后台运营、合规风控四位一体的类公募组织架构。

风险提示

本文所涉的基金管理人、基金经理及笔者的观点,不代表本平台的任何立场,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

投资有风险,本文涉及基金的过往业绩不预示其未来表现,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并不构成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我司未以明示、暗示或其他任何方式承诺或预测产品未来收益。投资者应谨慎注意各项风险,认真阅读基金合同、基金产品资料概要等销售文件,充分认识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并根据自身情况做出投资决策,对投资决策自负盈亏。

关键词: 百亿私募 星石投资 百亿私募基金经理 百亿私募数量

标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