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基金 > 正文内容

开放式基金沉浮:投机行为隐现 市场回归主动管理

传统封闭式基金沉寂后,开放式基金扛起了公募基金创新的大旗,自2001年首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混合基金发行至今,开放式基金走过了17年的历程,各类细分投资类型产品相继推出,既丰富了我国公募基金产品线,又推动了法律法规的进一步完善。近两年来,随着监管去杠杆、破刚兑政策的实施,开放式基金中一批有悖监管思路的产品也开始没落,倒逼基金管理人回归主动管理,真正为普通投资者财富增值做出贡献。

创新产品潮涌

2001年以前,我国的公募基金类型主要以传统封闭式为主,但彼时震荡低迷的熊市环境,让传统封闭式基金流动性不强,缺乏申赎灵活度的缺点开始显现,基金公司在新产品发行上也陷入被动。为了契合投资者需求,2000年10月,中国证监会发布并实施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开放式基金应运而生。

时隔一年,国内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基金成立,同为开放式基金的南方稳健、华夏成长也相继成立,数据显示,三只于2001年率先成立的开放式基金首募规模可观均在30亿份以上,其中华安创新混合的发行份额高达50亿份。

转眼2002年,开放式基金在细分投资类型上再度扩容,债券型基金顺势推出。公开资料显示,首只债券型基金由南方基金发行名为南方宝元债券基金,该产品一经推出就受到广大基民的欢迎,首募规模也高达49.03亿份。

2003年,开放式基金中又增加了货币基金、保本基金和指数基金。开放式基金的出现仿佛打开我国公募基金创新产品的大门,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末,开放式基金的数量已经超过传统封闭式基金,在此期间,分级基金、QDII基金、商品类基金、ETF、短期理财债基相继问世。而近两年中,围绕大类资产配置的创新产品公募FOF和养老目标基金也加快推出。

谈及开放式基金在公募基金发展史上的作用和意义,银华基金总经理王立新曾表示,开放式基金的产品特点迫使基金行业以更加开放的形态面对众多来自银行渠道的个人投资者,建立以持有人利益为核心的基金公司运作体系。从无到有建设起面向市场和公众需求的产品设计、品牌营销、产品销售以及客户服务体系。

投机行为隐现

开放式基金申赎灵活、流动性强以及投资类型细化且广泛的优势,备受中小投资者和机构的青睐,因此开放式基金近17年来在公募基金的主导地位一直未变。然而,在这17年的发展路途中,也出现了诸多投机行为,基金经理忽视价值投资,偏好追涨杀跌。基金公司依赖货币基金、委外定制产品冲规模等弊端不断滋长。

“相较上世纪90年代公募基金公司主推的传统封闭式基金,开放式基金由于总规模会随时变动,基金经理投资也很容易受到投资者赎回影响,迫于规模压力,基金经理恐很难坚持最初基金产品设定的投资风格,容易出现追涨杀跌风格漂移的情况。”沪上一位基金经理坦言。

事实上,追涨杀跌并不是小散的“专利”,很多基金经理也很难克服这种追逐短期利益的人性弱点,这种投资缺陷往往在牛熊转换时被急剧放大。2015年股灾期间,当年上半年牛市高点期间,曾有超300只基金业绩翻倍,但经过6月中旬股指急转直下暴跌,三季度末基金权益类产品的整体业绩已经是一夜回到解放前。资料显示,截至三季度末,当期股票型基金最高收益者也仅有45.2%,混合型基金中业绩翻番者也仅剩富国低碳环保混合一只。公募基金业绩大幅回撤的尴尬,除了因为股灾的冲击外,基金经理前期盲目追涨、风控意识不足也是造成收益迅速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

除了在投资上公募基金喜好抱团取暖、追涨杀跌外,基金公司在基金产品发行上更是容易出现羊群效应,为了迎合市场热点发行同质化产品。另外,每每临近半年、年度时间节点依赖帮忙资金冲规模的现象也是屡见不鲜,一旦市场行情发生转换或帮忙资金离场时,基金公司又会出现规模骤缩,引发规模暴涨暴跌后遗症。

回望公募基金20年的发展历程,货币基金、短期理财债基、保本基金、分级基金、委外定制基金、定增基金等都曾是大批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利器,但谁也无法逃脱在热点过后基金产品规模缩水、大批沦为迷你产品甚至被迫清盘的命运。

市场回归主动管理

近两年来,监管逐步引导资管行业“破刚兑、去杠杆”,伴随着资管新规的落地,公募基金业也开始回归投研主赛道。从基金产品发展来看,一些具有“保本”、“杠杆”属性的基金正在走向边缘,逐渐淡出市场,如保本基金和分级基金。

为了打破资管市场刚兑潜规则,加强投资者风险意识的理念,2016年监管率先对保本基金进行整改。 2016年上半年,监管层开始暂缓审批保本基金,最后一只保本基金发行日期定格在2016年9月29日。同年8月,证监会发布《关于保本基金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基金管理人管理的保本基金,合同约定的保本金额乘以相应风险系数后的总金额,不得超过基金管理人最近一年经审计净资产的5倍,保本基金遭遇接二连三的严监管后,存量份额纷纷遭遇赎回。

去年2月,《关于避险策略基金的指导意见》正式出台,将“保本基金”名称调整为“避险策略基金”,并取消连带责任担保机制,到期后应调整基金名称、转换保本保障方式,不符合要求的应转为其他类型基金或予以清算。再到今年4月资管新规的下发,明确对资管业务保本保收益产品“说不”的监管思路,正式将保本基金打入冷宫。

面临同样命运的还有分级基金,在牛市中实现规模“大跃进”的分级基金,因其高杠杆和折溢价套利属性,在牛市受到投资者和基金公司青睐。不过随着牛市的结束,踩点进场又缺乏专业投资知识的投资者遭遇用脚投资,一时间损失惨重,随即,监管层暂停了对分级基金的审批,分级基金产品发行退出历史舞台。资管新规落地后,近期已有多家基金公司在上报转型方案。

除了保本、分级基金外,曾被视为冲规模工具的货币基金,近两年也受到监管约束。先是2017年9月《公开募集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流动性风险管理规定》的实施,为了控制货币基金规模无序扩张,将货币基金规模与公司风险准备金挂钩;另外,还对货币基金实施分类监管,对新设货币基金禁止采用摊余成本法进行估值等。当年末,监管又取消了货币基金在内的基金公司规模排名,货币基金将不再计入资产管理规模当中,这也导致货币基金进一步被边缘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以来,货币基金更是按下了审批暂停键,至今尚未有一只货币基金成立。

事实上,货币基金遭遇强监管之前,机构版委外定制基金也一度成为基金公司冲规模的“利器”,为此,去年“3·17”委外定制新规也开始对委外定制基金的盲目扩张进行规范,譬如对单一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比例超50%的产品需要实行封闭式或定期开放运作,定期开放周期不得低于3个月,另外还需采取发起式基金的成立形式,不得向个人投资者公开发售等。这一严苛规定也导致很多预定成立委外定制基金的产品发行失败或搁置。

近年来,监管对保本基金、分级基金清理决心,以及对货币基金、委外定制基金的严苛约束,看似是限制了公募基金的发展路径,但实质上是为了引导基金公司回归到主动化投研管理上来,在股债二级市场发挥应有的投资实力,为普通基金投资者实现财富增值。监管在关上保本、分级产品这扇门的同时,也为基金公司布局大类资产投资打开了一扇窗,眼下监管层对公募FOF和养老目标基金的加快推动,也为基金公司创新业务发展和资产规模扩张铺开了一条长期稳健的发展路径。

关键词: 开放式 行为 基金

标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