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人物 > 正文内容

李明:种植规模达到60.82万亩 科技助力中药材产业发展

宁夏中药材产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区中药材种植规模达到60.82万亩,产业总产值为16.61亿元。从20年前起步至今,我区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可谓迅速。

“宁夏中药材种植产业虽起步较晚,但在科学技术的助力下,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前景良好。”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中卫综合试验站站长、宁夏农林科学院荒漠化治理研究所研究员李明说。

如今,中药材种植在全区均有分布。然而在20年前,全区的中药材种植是从一味甘草起步的。

当时,为了实现标准化种植、规范化管理、规模化发展,在自治区科学技术厅项目支持下,宁夏农林科学院组织科技人员对吴忠市盐池县、红寺堡区的野生甘草种子进行驯化栽培,再通过栽培技术的熟化,不断提高甘草的产量。

“技术人员要针对不同品种,熟化栽培技术,使中药材适应自然条件和农民生产条件,为农民提供经济利益。”为此,李明和同事对甘草的育苗技术进行了突破。

在最初的甘草育苗阶段,1公斤种子大约出苗1万株,出苗率12.5%;技术人员通过宽幅育苗技术,使种子出苗率达到40%以上。看似简单的育苗率提升的背后,是一笔更大的“经济账”:市面上甘草种子的价格在1公斤300元左右,实现技术突破后,种子出苗率大幅提高,不但有效提高了产量,还大大节约了种植户的生产成本。目前,我区甘草亩产量已由曾经的约500公斤提高至1000公斤,不仅实现了提质增效,还成为许多农民致富的新路径。

在中药材种植产业的发展过程,实现“因地制宜”是科技人员必须解决的问题。2018年,李明和同事根据同心县干旱少雨的气候特性,选择了耐寒性较好的黄芪、黄芩、柴胡等中药材进行种植,并通过技术突破,解决了当地旱作出苗难的问题。“我们经过多次攻关研究,最终利用双膜覆盖技术解决了中药材出苗难、种苗成活率低的关键技术难题,有效提高了中药材产量。”李明说。

一点点探索、一步步发展,中药材种植逐渐实现规模发展。李明和同事总结建立了基于“适地适药”种植区划理论,提出了“柴胡、秦艽上山,黄芪、党参入川,黄芩可山可川”中药材种植区划意见,研究制定黄芪、黄芩、柴胡等7项标准化栽培技术规程,编著《宁夏栽培中药材规范》,为我区中药材产业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

“药材好,药才好,中药材是整个中药材产业的源头,其质量的好坏不仅影响中药材疗效,也关系着患者的身心安全。规范中药材种植加工技术,对于进一步促进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健康持续发展,实现宁夏中药材现代化基地‘提档升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李明说。

在自治区科技厅的支持下,中药材产业取得了快速发展,先后建成了盐池甘草种质资源圃和六盘山药用植物园,形成了南部六盘山区、中部干旱风沙区和北部引黄灌区三个特色鲜明的地道中药材种植带,培育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药材品种,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与产值实现全面增长。

截至2020年底,全区中药材种植面积达60万亩以上(不含枸杞、山桃、山杏),栽培药材38种,药材总产量近10万吨,产值16亿元上;产地初加工及饮片生产约2万吨,产值6亿元,中药材产业总产值达到21亿元。宁夏盐池甘草、麻黄、同心银柴胡、六盘山黄芪等10种药材为国内市场公认的道地产区。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海原小茴香等中药材获得了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盐池甘草、同心银柴胡获批为国家驰名商标。

关键词: 中药材产业

标签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