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经济网欢迎您!
当前位置:首页>银行 > 正文内容

资管新规落地 银行理财转型的十大展望

4月27日,经国务院同意,《关于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资管新规”)正式发布。资管新规不仅对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向净值化转型、打破刚性兑付、严控期限错配等方面进行了规范性要求,还在适用对象、标准化债权资产定义、净值化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补充说明,未来资产管理产品建立统一的监管标准已经成为定局。目前,银行非保理财超过20万亿元,其具有普惠金融的特性,银行理财的转型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对于银行理财而言,唯有深刻理解资管新规,才能把握银行理财发展机遇,稳中求进。

展望一: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

银行理财自推出以来由于没有明确的法律支持,面临上位法缺失的尴尬。因此,银行与客户是何种关系,一直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同时,银行理财在市场准入和投资权限上与其他资管机构不一致,意味着银行理财只能通过信托计划、券商定向资管计划等可以直接开户投资的通道曲线涉足股票或与其相关的证券投资基金等品种。借助其他通道不仅增加了银行理财的额外费用,并且由于交易对手增多、产品多层嵌套、法律关系复杂等因素,隐藏了更多管理风险,也使得银行理财在嵌套问题上受到监管更多关注。

资管新规强调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产管理业务实行平等准入、给予公平待遇是未来的大方向。资管新规对各类金融机构开展资管业务平等准入给出了更为详细的定义,即资产管理产品应当在账户开立、产权登记、法律诉讼等方面享有平等的地位,从根源上消除多层嵌套的动机。

因此,后续细则需明确银行与投资者在理财产品中的法律关系,赋予理财产品法律主体地位,才能为解决理财资金稳定、严格独立核算等基础性问题打下坚实的法律基础;逐步放开对银行理财的牌照限制,获得与其他资管产品相同的市场待遇,包括但不限于在各类市场开户、投资范围、认购门槛、管理费模式、抵质押、税收、信息披露等方面,实现银行理财真正的去通道化。

展望二:互相补位的市场定位

资管新规对于银行理财设立资管子公司的方向不变。银行理财依托于银行体系,具有较强的宏观视野、政策敏感度和渠道优势,为更好地优化理财业务组织架构及职责分工,适应新形势下的业务开展,银行理财将会走向子公司化,从而实现理财业务与存贷业务分离、代客业务与自营业务分离的目的。目前,具备公募基金托管资质的共有27家商业银行,已经有招商银行(29.84 +0.30%,诊股)(600036,股吧)、华夏银行(8.47 +0.36%,诊股)(600015,股吧)和北京银行(6.89 +0.88%,诊股)(601169,股吧)公告成立资产管理子公司。

首先,需关注银保监会对于此轮资管子公司申请的审批节奏,后续申请细则有待明确;其次,银行设立资管子公司的公告中均表示将根据业务发展的需要并在监管批准的前提下,引进战略投资者。结合日前博鳌亚洲论坛上宣布“对商业银行新发起设立的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和理财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不设上限”,未来外资入股银行资管子公司值得期待。

银行资管子公司成立与否的顾虑之一是其与银行系基金公司之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从海外经验来看,摩根大通资管采用“分设式”管理架构,对客户进行分类,分别配置相应的资管团队,制定不同的资管策略。集团旗下拥有多个资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在渠道、客户和产品线上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合作的格局。因此,银行系资管子公司和基金公司均可共享母行已有资源,发挥各业务条线之间的互动协同,但在发展战略上理应各有侧重,投资决策上相对独立,从而实现最大增加值。

展望三:产品体系重构是当务之急

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和短期化一直被监管机构重点关注。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按照募集方式和投资性质两大维度进行产品体系重构,私募产品仅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公募产品将在投资范围上受到很大局限性。对以封闭式预期收益率型产品为主的银行理财而言,银行理财将会根据此分类重新构建自身的产品体系,除去传统的固收类理财产品,也会逐渐开始发行权益类、混合类、衍生品类理财产品,继而丰富产品线,向多类型理财产品超市的模式转型。

具体而言,一是短期限封闭式理财产品(90天以内)大概率会按照货币基金标准打造成高流动性的开放式现金类管理型理财产品;二是发挥“固定收益+”的策略,以债券资产为主的固定收益资产打底,通过权益或大宗商品类资产提升组合的收益,为客户提供相对稳健并具有获取超额收益率空间的产品;三是基于期限错配的限制,银行理财或布局私募体系和中长期限理财产品去承接高收益长期限的资产,并通过开发更易让大众接受的定投产品、浮动收益产品或交易型产品,以应对长期限理财销售困难的问题。

展望四:产品销售多元化与精细化

资管新规对投资者进行了严格分类,要求统一分为不特定社会公众和合格投资者两大类,其中私募产品仅面向合格投资者通过非公开方式发行。纵观当前银行理财对高净值和私人银行客户的要求,资管新规对个人合格投资者的门槛显著提升,意味着监管部门希望通过投资者分类,提高投资者的风险意识,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正确理念,为日后打破刚兑做好准备工作。对于银行理财来说,合格投资者起售金额有所提高,投资者客群特别是原有高净值客户的消失,产品销售势必会遭遇不少压力与竞争,这一点对于私人银行客户能力较差的中小银行的压力更甚。

未来产品销售能力与产品设计能力一样关键。银行资管较少设置直接营销部门,产品营销归属于公司部、个人部或者私行部,理财业务负债端和资产端分离,较难权衡多方利益关系。下一阶段,一方面是实现理财产品销售渠道多元化,仅通过母行销售使得部分投资者潜意识认为理财产品有银行信誉兜底,不利于理财产品打破刚兑;另一方面,提升营销人员的专业素质,不能采用“仅比较产品期限和收益率”的简单营销模式,未来复杂的产品体系迫使产品营销必须考虑多维度因素。通过客户分层,战略性地加强目标投资者的管理,例如率先切入在资金稳定性和风险识别能力上更优的私人银行客户。精细化销售有利于推进客户结构调整升级,打造符合新规要求的核心客户群。

展望五:净值化管理更具操作性

资管新规要求理财产品实行净值化管理,净值生成应当符合企业会计准则规定,及时反映基础金融资产的收益和风险,同时实现真正托管。但在封闭式理财产品中且不存在期限错配情况下,允许持有到期和流动性较差的资产用摊余成本法估值;同时为了防止某些机构过分使用规则,设置了偏离度指标作为监控。由此来看,资管新规对理财产品净值管理的要求更加明确,也更贴近业务实质,增加了操作性。监管机构推行净值型产品已经多年,但银行理财现有客户对净值型产品接受度有限,未来银行做好引导工作是关键。银行理财需加强投资者教育,尤其针对普通客群,传递“卖者尽责,买者自负”的正确理念,为日后打破刚兑、全面净值化管理做好准备工作。

展望六:高度重视非标资产的冲击

资管新规对标准化债权资产给出了明确的定义,即标准化债权类资产应当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是等分化,可交易;二是信息披露充分;三是集中登记,独立托管;四是公允定价,流动性机制完善;五是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等经国务院同意设立的交易市场交易。值得关注的是,在场所认定上去掉了“和金融监督管理部门批准的”等字眼,这意味着市场中现有的银登中心和北金所挂牌对“非非标”资产投资将会受到限制。

从去年开始,股票质押、产业基金以及债权融资计划纷纷被纳入非标统计口径,各家银行理财均面临较强非标监管红线,未来相关细则是否会对2013年8号文中限额进行修订值得高度关注。在非标业务对接资金大幅缩水的情况下,银行理财需要布局资产证券化工作,实现存量盘活,降低存量到期风险;同时在非标退出市场的过程中,需要警惕潜在的信用风险和流动性冲击,做好风险预防措施。

展望七:风险管理思路应与时俱进

随着银行理财向净值化和大类资产配置的方向迈进,投资组合风险管理将逐步代替单一资产类别的信用风险,成为银行资管业务风险管理的重点。银行资管将结合自身的风险管理资源,学习行业先进实践经验,建立和完善与资管业务转型相匹配的风险管理体系。

具体而言,首先,加强整体资产组合流动性风险管理,拓宽流动性风险管理手段,完善流动性风险监控,结合市场波动与产品实际情况,提高监控的前瞻性。其次,加强组合的信用风险管理,标准化资产投资加强集中度风险管理,防范表内外业务集中度风险叠加。再次,完善风险补偿机制,逐步提高风险拨备计提水平,提高风险缓释能力;继续加大不良资产化解力度,建立完整的风险处置体系,最大程度上实现资产保全,严格落实主体责任。最后,要加强整体资产组合的风险监控,全面监控组合的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流动性风险,强化风险预警与报告,并充分依托系统,提高监控的时效性与自动化水平。

展望八:激励约束机制有望与市场接轨

银行资管一直以来作为母行的业务部门,一是缺乏独立的人事权,较难自行行使人事聘用、调动、任免权;二是缺乏独立的财务权,不能独立核算成本、费用和利润,不能自行建立费用预算以及收入和利润指标;三是缺乏独立的薪酬体系,不能建立市场化发展需要的薪酬管理和激励机制,不能按照独立体系对内部人员进行考核。目前,银行理财从业人员的考核机制与市场内的资管机构存在较大差距,难以留住核心人才,也无法对外部优秀人才形成吸引力,制约了银行理财业务投研能力的提升。若未来银行资管子公司成立,则会脱离原有的组织管理框架,需结合理财业务的发展实践,在激励约束机制方面进行创新设计,使得银行理财业务的发展满足于大资管市场竞争的需要。

展望九:系统建设是基石 金融科技是风口

银行资管业务转型的背后是一系列核心能力的提升,需配套资管IT系统的不断升级,搭建投资、风险管理及运营一体化的资产管理系统平台,为业务转型保驾护航。例如,新的理财产品发行生态对银行理财资金募集能力、产品发行效率、产品信息录入与报备等方面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依赖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完备的产品销售系统;资产端净值化管理要求对理财产品投资的各类资产进行定期估值,及时反映资产的收益和风险。随着以后各类资产估值规则的具化,理财产品的损益压力将会更直接且迅速地反映在组合端,同样需依赖一个成熟、高效、完整的净值化管理系统。

与此同时,移动互联网时代带来商业银行的革新,以区块链和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从资产验证、智能投研、量化策略、智能投顾、智能获客等多个领域对资管业务价值链的每个环节形成冲击,需密切关注金融科技领域创新对资管业务的颠覆。目前,部分银行将金融科技提升至战略高度,例如多家股份制银行早已搭建了线上理财销售平台,并在过去一年内全面推行智能投顾业务。从资管新规并未限制智能投顾业务开展,而只是对其进行规范的角度来看,金融科技已经成为银行资管的必争之地。

展望十:过渡期还是分水岭

无论是从外部监管的态势而言,还是从商业银行内部的需求出发,都倒逼银行理财快速转型,各家银行需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现有问题加以引导和改进,促进资管业务回归本源。虽然资管新规将过渡期延长一年半至2020年年底,留有充足的整改和转型时间,但2020年前要实现老模式的完全消失,以全新模式进入2021年,对于银行理财依然具有较大压力。在过渡期内,银行首要任务是建立健康持久的业务运营模式,各家银行预计将重心放在存量业务的结构调整和处置中;然而,如何找准资管行业正确的赛道,考验的更是各家银行是否有高瞻远瞩的战略思维和强大的决策执行能力。

未来银行资管大概率会呈现“分层发展、差异化布局”的态势,脱离“理财业务同质化发展、依靠产品收益率竞争”的现状。尤其对于中小银行而言,其自身产品体系单一、资管能力薄弱、在品牌、网点数量、营销队伍及存量客户等方面均较大型银行处于相对劣势地位,且没有足够的信评系统导致风险识别能力不足,或将面临最大冲击。考虑到资管业务势必统一,未来竞争加剧,残酷的现实必将倒逼商业银行在理财业务上作出调整。剩余的两年半时间,到底是银行资管被迫转型的过渡期,还是各家银行资管拉开差距的分水岭,我们拭目以待。

关键词: 银行 管新规

标签阅读


}